習酒的歷史(習酒發展歷程)
習酒,醬香型大曲酒,產于貴州省習水縣習酒鎮,以優質糯高梁為主料,以小麥為制曲原料,釀制工藝在醬香茅型酒的工藝基礎上融入了自身風格,其特點為高溫制曲、高溫堆積、高溫發酵、高溫蒸餾、伏天制曲、重陽下沙、兩次投料、七次蒸餾、七次取酒,生產大周期為一年,陳釀期達三年以上,再經過勾兌而成。
習酒其具有色澤微黃透明,醬香突出幽雅,酒體豐滿醇厚,回味悠長綿軟,空杯留香持久,低而不淡,香而不艷的獨特風格。
據史料和出土的文物赤水河流域釀酒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據《史記》記載在漢武帝于此飲酒并盛贊“甘美之”。清朝人陳照晉飲了習水縣產的酒后,留下了“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灘上瘴煙開。漢家拘漿知何物,睞得唐蒙習部來”的詩句。
發展歷程
1952年,仁懷縣工業局為發展釀酒業,購買黃金坪當地百姓的房屋,招募工人,創辦“貴州省仁懷縣郎酒廠”。
1956年,仁懷縣工業局抽調茅臺酒廠副廠長鄒定謙主持生產,采用茅臺酒生產工藝生產醬香型白酒,產品命名為“郎酒”,俗稱“貴州回沙郎酒”。
1959年,因糧食緊張,缺乏釀酒原料,酒廠遂停產。鄒定謙調任茅臺機械廠廠長,工人亦隨之解散。
1962年,仁懷縣回龍區供銷社派曾前德、蔡世昌、肖明清三人利用廢棄的廠房恢復生產,廠名為“仁懷縣回龍區供銷社郎廟酒廠”,也稱“黃金坪酒廠”。生產小曲白酒,曾前德為負責人。
1965年,貴州省對仁、習、赤三縣行政區劃進行調整,“仁懷縣回龍區供銷社郎廟酒廠”劃歸習水縣,更名“習水縣回龍區供銷社郎廟酒廠”。
1966年成功研制出濃香型大曲酒“習水曲(粬)酒”。
1967年10月,“習水縣回龍區供銷社郎廟酒廠”正式移交給習水縣糖業煙酒公司經營,企業更名為“中國糖業煙酒公司貴州省習水縣公司紅衛粬酒廠”(地方國營),簡稱“習水縣紅衛粬酒廠”。
1971年“紅衛大麯”更名為“習水大麯”。
1976年,紅衛酒廠按固態大曲法生產工藝成功試制醬香型大曲酒,恢復醬香白酒生產。
1977年10月,習水縣紅衛粬酒廠由貴州省商業廳糖酒公司接管,命名為“貴州省習水酒廠”,啟動一期技改建設,主要修建廠房、包裝車間、職工食堂和辦公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