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糧液酒歷史
五糧液酒自盛唐時期的“重碧酒”即開始采用多糧釀造。公元765年,大詩人杜甫途經宜賓,當地最高行政長官楊使君在東樓設宴,以重碧酒款待;公元782年,經唐德宗下詔,重碧酒正式成為官方定制酒(郡釀)。
北宋時期,宜賓大紳士姚君玉開設姚氏酒坊,在重碧酒的基礎上,經過反復嘗試,用高粱、大米、糯米、蕎子和小米五種糧食,加上當地的安樂泉水釀成了“姚子雪曲”。
明初,陳氏家族創立“溫德豐”酒坊,融合姚子雪曲釀制精要,將原五糧配方中的小米替換為當時新從海外引進的玉米,最終形成了更趨完美的“陳氏密方”。
1952年,利川永、長發升、全恒昌、天錫福、張萬和、鐘三和、聽月樓、劉鼎興等8家宜賓最著名的古傳老酒坊,組建成立聯營社;1954年,鄧子均獻出陳氏秘方,并出任技術指導;1959年,更名為五糧液酒廠。
1963年,五糧液首次參加全國評酒大會,此次評酒會采用混合編組、密碼編號,對所有參評白酒不分香型進行盲評,因會議規格之高、涵蓋酒樣之多、覆蓋范圍之廣、評判標準之嚴遠超以往,被廣泛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全國性評酒會。會上,專家高度贊賞五糧液酒“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尤以酒味全面而著稱”,因與九百多年前黃庭堅對五糧液前身“姚子雪曲”的評價高度契合,而成酒業佳話。
最終五糧液在眾多白酒品類中脫穎而出名列第一,被國家輕工業部授予“國家名酒”稱號,與古井貢酒、瀘州老窖特曲、全興大曲、茅臺、西鳳酒、汾酒、董酒一同被業界稱為“老八大名酒”,并在其后連續三屆的全國評酒會中以穩定如一的高品質蟬聯國家名優白酒金質獎章。
1972年,白酒勾調鼻祖與創始人、五糧液酒廠總技師范玉平針對不同產品風格特點,以酒調酒,獨創“緩沖、烘托、平衡”的“范氏勾調技術”,得到國家商業部、輕工部高度重視,被行業廣泛借鑒、全面應用;
1978年,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原所長華羅庚指導公司運用優選法和統籌法開展實驗,在成功研制出低度五糧液后,欣然題詩紀念:“名酒五糧液,優選味更醇;省糧五百擔,產量增五成。豪飲李太白,雅酌陶淵明;深恨生太早,只能享老春。”
1989年,公司與中科院共同研發計算機勾調專家系統,實現了計算機數據化與人工感官化的有機結合,大幅提升了勾調效率和產品質量, 榮獲國家商業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被業界譽為“勾調雙絕”。